近日,一年一度的“抓状元”大戏又上演了。网传TOP2高校为了抢状元,也是拼了。
听说各位省状元还没查到自己的分数,家里的电话铃声便开始此起彼伏,招生老师也坐上车星夜兼程抵达。
场面堪比大型“宫斗剧”现场...
图源网络
为抢状元不咋讲武德:
图源网络
虽然这边抢人抢得火热,不过据悉,今年高考录取TOP2高校爆冷了!
展开剩余94%部分顶尖考生开始“逃离”传统赛道,选择特殊行业院校,如隶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双非)、上海海关学院(双非)等,或者公费师范院校,追求“稳就业”或特定职业路径。
江苏提前批投档线显示,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与上海海关学院的投档线双双达到657分,这一分数甚至超过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C9名校的最低录取分。
图源网络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内蒙古历史类提前批,上海海关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相关专业组的最低投档线,甚至超过了清华大学。
图源网络
一边是顶尖名校年复一年上演“抓状元”的暗战与宫斗,另一边却是部分顶尖考生对传统名校祛魅,甚至宁愿选择双非。
当高分生源流向开始多元化,我们需要重新看待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背后,折射出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困境。
1“抢人大战”全景高考分数揭晓,硝烟随之弥漫。
这场围绕着顶尖考生的争夺,远非意气之争,而是多重现实挤压下必然上演的年度大戏。
NO.1
“抓状元”,有的是力气和手段
对于名校招生组而言,“抓状元”是每年夏天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这绝非简单的电话沟通或校园参观,而是一场组织严密、策略精准的“暗战”。
其激烈程度,远远超出公众的想象。
抢在第一时间与状元会面是第一位的。
网传今年内蒙古713分考生,高考成绩才公布,凌晨两点招生老师就已跨越800公里赶到包头,和这名高分考生交流。
据说邀请学生来北大元培学院,全校专业随便挑。专业前途不用担心,当场一个视频电话连麦北大数院教授答疑解惑,从大学课程到硕博提升,甚至就业都帮盘了个清清楚楚…
图源网络
为了防止考生被竞争对手“截胡”,招生组有时会将高分考生带入校园参观,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恳谈”,期间尽量减少考生与外界的接触。
图源网络
为了不让省二落入清华之手,网传北大招生组有次甚至开车直接把学生劫走,送进了北大夏令营。
还有某校约面谈约在酒店,一聊三四个小时,从进门手机就断了信号。后来家长才知道,这是为了防打扰,老师随身携带屏蔽器。
图源网络
信息战更是无处不在,有传言招生老师会动用各种人脉关系,出分后一个小时以内,招生组会比状元更了解他是谁、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专业。
再进一步分析状元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甚至性格弱点。
接着便是密集的心理博弈,分析专业前景、承诺丰厚奖学金、甚至搬出同乡学长学姐现身说法。
图源网络
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打动考生,锁定“战果”。
年复一年,这套围绕“状元”和顶尖高分生的争夺体系已高度成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招生“生态”。
NO.2
不止于状元的暗流涌动
然而,这场大战的焦点绝不仅限于金字塔尖的“状元”。
真正的争夺,覆盖了整个高分段考生梯队。
两所顶尖学府,目标是各省最耀眼的状元及极高分考生。
一旦他们“收割”完毕,紧随其后的“华五”等顶尖高校,便会立刻全力争夺那些被筛下的、但分数依然极高的优秀学生。
图源网络
这争夺链并未到此结束。
在“华五”之后,还有众多实力强劲的重点高校,他们的目光则牢牢锁定在省排名前一百、前两百甚至更广范围内的优质生源上。
于是,从省状元到前10名、前50名、前100名……一场以高考分数为标尺、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人才捕捞”行动全面铺开。
图源网络
高校招生组全员出动,地方教育部门高度关注,媒体争相报道状元花落谁家,家长们更是全程参与权衡抉择。
全社会,都被深度卷入这场以分数为名的资源争夺之中。
这场“抢人大战”的广度和深度,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状元之争,成为牵动多方神经的系统性现象。
2何以至此?“抢人大战”的深层逻辑这场牵动全国神经的“抢人大战”,其背后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逻辑与社会整体价值取向。
NO.1
资源、声誉与生存的捆绑
在高校眼中,顶尖的高分生源,尤其是状元,绝非仅仅是一名新生,而是维系其发展命脉的核心战略资源。
首先,生源质量被普遍视为科研产出与学术声誉的基石。
高校相信,那些能在高考中拔得头筹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和学术潜力更为突出,尤其在需要深厚基础的基础学科领域,他们是未来科研攻坚的中坚力量。
图源网络
招揽到多少顶尖学子,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术竞争力。
其次,生源数据直接挂钩学科评估与大学排名。
优质生源的数量和高考分数段分布,是衡量学科实力、冲击“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关键量化指标。
能否招到状元、招到多少全省前50名、前100名的学生,成了高校排名升降的敏感晴雨表。
再者,生源质量关乎最直观的社会声誉与吸引力。
对公众而言,一所大学录取分数线的高低、囊括了多少省市级状元,往往是他们评判这所学校“好不好”、“牛不牛”的最直接依据。
图源网络
这种社会评价,又深刻影响着下一年度乃至未来数年的生源吸引力,形成循环。
而更高的声誉与排名,则意味着更容易获得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宝贵的办学资源。
此外,状元和高分考生本身就是高校行走的“金字招牌”。
他们的选择,以及日后在校的表现与发展,会成为招生宣传中最具说服力的素材。
一位状元选择某校,往往能有效带动其所在省份甚至全国范围内同分数段考生的跟风效应。
高校深谙此道,对“掐尖”的投入,也是一场对未来生源市场的投资。
NO.2
社会共谋:资源化叙事与主体性缺失
高校的激烈争夺,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推波助澜。某种程度上,这是一场合谋。
媒体连篇累牍的状元报道,地方教育部门或企业动辄颁发的高额奖金和荣誉,共同将“状元”塑造成了一种稀缺的、象征成功的“超级资源”。
图源网络
状元的光环被无限放大,其符号价值被不断强化,仿佛他们本身就已是成功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考生和家长普遍持有“分尽其用”的心态。
辛苦得来的每一分都显得弥足珍贵,选择顶尖名校被视为对高分价值的最大化兑现。
然而,这也容易让他们陷入“唯名校论”的迷思,认为只有进入金字塔尖的学府才算不辜负分数,有时会忽略了专业兴趣与个人发展的契合度。
图源网络
在这场全社会瞩目的“状元狂欢”中,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高分考生,特别是状元,常常被简化、物化为一种待争夺的“教育资源”或象征胜利的“战利品”。
媒体聚焦于他们的分数、去向和名校光环,高校招生组聚焦于如何“拿下”他们,地方聚焦于如何宣传他们带来的荣誉。
而在这些喧嚣中,作为独立个体的考生,他们真实的兴趣方向、职业志向、内心的困惑与思考,其选择的主体性,往往被忽视甚至淹没。
图源网络
考生潘睿的经历就体现了这一点。
面对各大高校抛出的橄榄枝,他没有选择社会声誉更高的A校,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对A校在招生过程中表现出的过度关注,甚至动用人际关系施加压力感到不适。
而他的选择,是对自身主体性的重申。
3“掐尖”背后的教育迷思“抢状元”现象,暴露了当前教育生态中深植的功利化、工具化倾向。它促使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
NO.1
被争夺者的困境与沉默的大多数
光环加身的状元和高分考生,踏入心仪名校后,并非总能一帆风顺。
招生时描绘的广阔天地、自由探索和精英圈层,有时会与现实形成落差。
考生旭东的经历就颇具代表性。
入学后,他发现自己原本引以为傲的成绩在强手如林的班级中不再突出,甚至显得有些“难看”。
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竞争氛围,最终使他不得不搁置了曾经热切规划的脑机接口研究方向。
即使是状元,在汇聚了全国顶尖学子的校园里,也瞬间成为庞大精英群体中的普通一员,需要重新寻找定位。
图源网络
而报志愿本身,对这些年轻学子而言就是一场高压考验。
在短短几天内,面对招生组精心编织的“信息战”和情感攻势,他们需要在信息未必对称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将深远影响人生的重大选择。
其间的压力与迷茫,外人难以体会。
图源网络
而在这场聚焦于金字塔尖的喧嚣之下,是沉默的大多数——那些占学生群体绝大多数的普通学子。
“抓状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价值观的传递。高校和社会对极少数状元与高分生的过度关注与资源倾斜,客观上可能掩盖了更广泛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与价值。
当大量资源与目光投向“掐尖”,教育公平在资源分配的起点上就面临挑战。
对状元路径的过度推崇,无形中贬低了其他同样有价值的发展可能。
那些高考分数并非顶尖,却拥有独特才能、热爱特定领域或选择不同路径的学生,容易感到被忽视或承受额外的压力,仿佛他们的选择天然低人一等。
NO.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焦点,不应在入口处的“争抢”,而该在过程中的“培养”。
评价一所高校的标准,本不该是录取分数线高低、状元数量多寡,而应该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毕业时具备何种能力,未来又能为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
图源网络
高校的核心使命,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提供真正多元、包容的成长环境。
它应支持学生探索内心所爱,发展自身所长,而不是试图将他们塑造成单一的、符合某种“成功”定义的模板。
除了高校,这需要全社会观念的协同转变。
媒体应减少对“状元”的过度炒作和神化,转而更多关注不同学生的成长故事、真实的兴趣志向、他们面临的普遍性学业或人生挑战,以及那些多元化的成功范例——比如那些高分却选择公费师范生道路、或投身于特色行业院校的学生。
图源网络
社会各方,尤其是家庭,需要更理性地看待高校排名和专业选择。
尊重孩子的兴趣所在和基于兴趣的主体性选择,比盲目追逐名校光环更有价值。
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潜能。
高等教育的资源与目光,应致力于更公平地惠及所有学生,让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学生发现自我、绽放光彩的舞台,而非仅仅聚焦于对顶尖生源的“掐尖”竞赛。
“抓状元”的本质,是教育在功利主义裹挟下的一场盛大迷思,它异化了高校的使命,窄化了人才的界定,也模糊了学子的本心。
高等教育的使命,不在于许诺辉煌的蓝图,而在于提供真实的沃土,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找到安放理想与热情的位置。
当教育不再热衷于“狩猎”状元,当高校能真正沉下心来“培养”学生,当社会能欣赏“状元”之外的万千气象,当学子能勇敢追寻内心的“热爱”而非被分数和名校定义:
我们才能走出这条由分数和排名筑就的漫长隧道。
隧道尽头有光,那光,应照亮每一个前行的人,而不仅仅是奔跑在最前面的那些。
参考资料:
[1]江树-抓状元
[2]生活奇思妙想家-清北为何年年争抢各省高考状元,因除高考外还有很多途径可上清北
[3]槽楠-北大凌晨上演“抢人大战”,内蒙713分高考状元潘睿最终签约北大
[4]喵大白话-“清华北大抢状元能有多拼??” 哈哈哈哈堪比宫斗剧!
发布于:广东省嘉汇优配-配资公司电话-靠谱的实盘配资平台-在线配资门户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