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这回可真是把算盘珠子崩到太平洋去了!就在特鲁多政府刚跟中国外长握完手没几天,转头就抄起贸易大棒要对中国钢材加税。这操作活脱脱像极了被恶霸抢走午饭的小学生,不敢找正主理论,反而把同桌的饭盒给踹了。
渥太华的官员们信誓旦旦说,怕中国钢材像潮水般涌进加拿大市场。可翻开海关账本一瞅,去年中国对加钢材出口量还比不上多伦多CN塔用的钢材量。加拿大自个儿每年出口的钢材都能绕北极圈三圈,现在倒担心起中国市场倾销?这跟沙漠里的骆驼担心洗澡时浪费水资源有啥区别?
美国那边刚把关税大棒抡圆了,加拿大财政部长就急吼吼召开记者会。镜头前他西装笔挺地念叨:"我们必须保护本国工业。"可明眼人都瞧见,他背后墙上的电子屏还闪着中加贸易洽谈会的欢迎词呢!这种前脚刚说完"合作共赢",后脚就掏枪的做派,连渥太华河里的河狸看了都得摇头。
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老调子,早被现实锤得千疮百孔。非洲工地上等着中国钢筋盖医院的工程队排成长龙,东南亚基建项目天天催着发货。加拿大自家钢厂机器都锈了三年,倒有闲心操心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国的销路?这就像骑着自行车的人,非要教F1赛车手怎么省油。
蒙特利尔港的起重机操作员皮埃尔最懂行。他每天吊装的集装箱里,十个有八个印着"MADE IN USA"。"政客们总说中国货要淹了码头,"他叼着枫糖浆味的电子烟嘟囔,"可现实是美国卡车把我们的仓库都塞爆了。"这话在工会集会上引来一片口哨声。
更魔幻的是加拿大商务部的预警报告。白纸黑字写着要防中国钢材"借道越南转运",结果翻到附录才发现,去年经越南转口的钢材总量,还不够温哥华盖个公交站台。这种拿着放大镜找蚂蚁,结果被大象踩了脚的剧情,连《纸牌屋》编剧都不敢这么编。
多伦多大学的贸易教授在脱口秀上算过笔账:就算把全加钢材进口税提到天花板,省下来的就业岗位还不够填满冰球队更衣室。但政客们就爱玩这出"打不过洋基佬,还揍不了熊猫吗"的戏码。台下观众笑出眼泪,议会大厅里却响起热烈掌声。
中国驻加大使最近参加农业展时,被记者围堵追问钢材问题。他指着展台上的大豆收割机反问:"诸位觉得这机器是用什么造的?"现场顿时安静得能听见枫叶飘落的声音。那些喊着要"保护本国钢铁"的议员,自家农场里跑的全是中国制造的农业机械。
渥太华智库最新报告显示,加国建筑商偷偷给中国钢材开了后门。为啥?同样标号的H型钢,中国货不仅便宜三成,交货速度还能赶上冰球赛季。有承包商私下吐槽:"政府让我们爱国,可没让我们当冤大头啊!"这话在行业酒会上传开,引得众人举着冰酒集体碰杯。
最讽刺的是阿尔伯塔省的油砂矿。巨型挖掘机上明晃晃打着"中国重汽"的LOGO,矿工们却要对着摄像机抱怨中国钢材威胁。导演刚喊cut,这群"群众演员"就麻溜地爬进中国制造的矿用卡车驾驶室。这种荒诞剧每天都在加拿大各地上演。
温哥华港的报关员丽莎有个小本本。她发现中国来的集装箱里,钢材还比不上义乌小商品的零头。"政客们总爱把中国想象成钢铁巨兽,"她边核验货单边吐槽,"实际上我们进口最多的中国货是手机壳和圣诞装饰灯。"海关数据佐证了她的观察。
现在加拿大议会正为钢材税吵得不可开交。支持派举着美国进口的镁光灯高喊"国家安全",反对派挥舞中国制造的麦克风反击"民生成本"。旁观席上的外交官们憋笑憋到内伤——这场闹剧用的设备,没一件是加拿大本国产的。
魁北克城的钢铁工人其实门儿清。他们工厂去年最大的订单,是给中国高铁项目加工特种螺栓。"政客们总说中国人抢饭碗,"老师傅安德烈操着法语口音的英语说,"可要不是中国订单,我们车间早变滑雪用品店了。"他的工友们正在用中国产的角磨机抛光钢构件。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十年前加拿大跟着美国制裁中国光伏产品,结果自家太阳能项目成本暴涨。如今档案室的灰尘还没掸干净,同样剧本又要重演。有记者在发布会提问时,背景板突然掉落——固定用的正是中国产钢制支架。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嘉汇优配-配资公司电话-靠谱的实盘配资平台-在线配资门户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